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迎来了蓬勃发展,甚至于不少人还称我国为“基建狂魔”。据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.5%,增速比1-2月加快0.4个百分点。
说到基础设施建设,沙子作为原材料是必不可少的,但我国现在却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。说到这可能很多人不理解,在日常生活中,沙子随处可见,世界上这么多沙漠怎会是只有少数的沙子呢?
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,沙子是一种随处可见、用之不竭的资源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沙漠中虽然有很多沙子,但由于颗粒细小,不能够满足建筑用沙所需的强度,所以沙漠不能成为天然的沙地。而海洋中的沙子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污垢颗粒,用在建筑时会产生很多副作用。
首先,海水中盐分含量极高,如果直接用来浇铸立柱,会直接引发钢筋锈蚀。而想要去盐去杂质,成本又非常高。所以,在现在的工程领域中,所用的沙子是河沙。这样的沙子不仅摩擦力大,而且其化学性质不易腐蚀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混凝土,更适合建筑施工。
但是,与沙漠中的细沙相比,河沙的量要少一些。特别是前几年,我国的河沙数量急剧减少,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房地产业的兴起。尤其是在房地产泡沫的那几年,我国的房屋建设数量急剧上升,紧随其后的是我国河沙数量急剧减少。
随后,国家意识到我国的河沙数量已不足以支撑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,于是有关部门于2007年下发了禁止河沙出口的文件。可即便是这样也没能满足我国房地产行业对河沙的需求,十年后,我国已经从出口河沙大国变成了进口河沙大国。
原因是我国从2019年开始就禁止开发河沙,因为过度开采河沙会破坏堤岸,威胁防洪工程的安全;同时也会破坏生态环境和水文环境。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就是因为大量采沙破坏了当地生活用水,导致东南亚粮食产区耕地盐碱化,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。这也是怎么回事我国要禁止开发河沙的原因。
当然,沙石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。迪拜每年都要消耗4亿美元进口沙子,并且这些沙子都是从遥远的澳大利亚进口的。沙子不够用的问题,已得到慢慢的变多国家重视。联合国估计,全世界使用的沙子数量是水泥的 10 倍,仅在建筑方面,全世界每年消耗约400亿至500亿吨沙子,消耗的沙子量远超于沙子的自然生长速度。
并且随国家的持续不断的发展,我国对细沙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。2019年我国天然沙进口总量约554万吨,出口153万吨,成为净进口国。我国年沙消费量可达200亿吨,约占全球市场需求的60%。
早在2019年,央视就曾报道我国多地因供沙不足而停工。供不应求也直接引发了沙子价格的上涨,从过去的每吨15元涨到现在的每吨150元,涨幅高达10倍。
大家都知道,我国年年都会建造新的建筑物和道路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要使用大量的沙子。随着沙子的成本慢慢的升高,房子的建造成本也慢慢变得高。这不仅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,终端也很可能影响人们购房的价格。
并且,不仅建筑行业需要沙子,太阳能电池板、玻璃、芯片等工业领域的重要原材料也都需要沙子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,我国都一定要采取措施改变现状。对于业界而言,怎么样找到替代方案来缓解沙石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。
目前业界的主流方案是人工制沙。所谓人工制沙,通俗地说,是利用机械将岩石加工成可用的沙子。该方案不仅高效快捷,还能够充分的利用废石资源。最重要的是,它比大规模采沙更环保,但在适用性和成本控制方面仍有很大进步空间。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,国内的局面应该会有很大的不同。
除了使用制沙机人工制沙外,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也是缓解沙子供应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。与欧美国家相比,国内建筑垃圾回收率不到10%,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我们大家可以看到,沿河大量建筑垃圾被粗狂地填埋、堆放,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-40%,成为城市垃圾的最大来源。如果将它利用起来,不但可以解决资源问题,还能解决垃圾问题。
还有一个方案就是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管,万一工程出现质量上的问题,前期的付出都将付诸东流。工程就是对资源的浪费,很多时候,资源的短缺都是由于不合理利用导致的。总之,种种现象都可以让我们反思。